古称泽州。周代为晋国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晋城因晋君奉祀于此而得名。1983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辖一区一市四县。
1985年,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辖分置城区、郊区(今泽州县),为城市建置之始。
秦汉时置高都县、阳阿县、高都郡。北魏时属建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因建州在获泽河旁,改为泽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始称晋城县,后数易其名,或称晋城、丹州。1985年,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辖分置城区、郊区,1996年撤销郊区改设泽州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置高平县,因境内周围环山、中部为平地而得名。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复为高平县,1994年撤县建市。
古称濩泽,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因县城所在地阳陵驿为阳阿故城而得名。阳阿故城南临壑山,地势高峻,如《尔雅·释地》所云:“大陵日阿”,阳泉水且此流经,故称为阳河,又称阳陵。
周属晋国,秦属上党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割高平地置陵川县,县因山川名。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晋城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复置陵川县。
秦汉时置端氏县。北齐时,改为永宁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沁水县,因境内沁河纵贯而得名。
来源:山西旅游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