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山西锣鼓
鼓是我们祖先的乐器,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不但有黄帝造鼓的传说,还有出土文物佐证,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传至今日,全国的鼓有上千种,山西的鼓品种亦不下几十种,最著名的要数山西威风锣鼓(见图4: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第一, 音响威风。第二,曲式威风。 第三,场面威风。
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
(二)旺火
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见图5:旺火)就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三)剪纸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见图6:剪纸)。
(四)面塑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见图7: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五)炕围画
炕围画(见图8: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即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美感,又具简繁对比,主从相映的丰富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六)雕刻
山西雕刻(见图9:雕刻)摘自《山西民间艺术》,主编李玉明,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艺术,立意选材都要求有美感,寓意有喜气,出口要吉利。如"喜、禄、封、侯"用喜鹊、奔鹿、蜜峰、猴子四种动物的形象,构成画面,并以动物名称的谐音,拼成吉祥语言。其寓意,即祝福满门喜庆,高官厚禄。诸如"喜(喜鹊)事(柿子)连(莲花)年"、"吉(鸡)庆有余(鱼)"、"三阳(羊)开泰" 等 。
来源:山西旅游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