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5000年悠久的历史中,在12亿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能体现出我们民族精神最强音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壶口瀑布,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
●“OK,到中国不到壶口,等于没来中国”
黄河从河曲飞腾直下,似一把利剑将秦晋黄土高原劈为两半,豁开一道深邃的峡谷。黄河巨流在宽约数百米的两山之间奔泻,一路咆哮如雷,势如蛟龙,至山西吉县龙王(辶山)一带,骤然收入仅30米宽的峡谷之中,水势迅猛,坠入一道石壕中,落差达30米高,霎时间,原本已呈汹涌之势的河水,被即将俯首就擒的命运所激怒,变得狂躁不安,巨浪翻滚,急流喷壁,驰若峻瓴,搏岸击石,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经过阳光斜射现出七色彩虹,形成“水里冒烟”、“彩桥通天”的奇观,真乃“听之若雷霆之鸣,望之若虹霓之射。”(太原道注:详见本站《山西名胜》)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壶口瀑布!
●与史书记载相比较,今天的壶口瀑布已向北移动了几千米
河水从壶口跃下之后,在石壕中翻腾着,扭动着,朝前涌去,恰似一条桀骜不训的黄龙,因此这条石壕又称“龙壕”。仰望上游宽阔的河面,再看看狭窄的石壕,给人感觉好象是河面忽地侧过来,化作一柄利刃,划开这石质的河床,那奔涌的浊流,便是颤动的刀锋。
一方是山石,一方是水流,从荒古以来,彼此之间就在此处顽强地较量。水流撞击山石,山石阻挡水流,相互间猛烈地激荡。滴水可以穿石,黄河竟然在巨大的顽石上凿开一条数千米的壕沟,人们称为“龙壕”。据《尚书。禹贡》记载,壶口紧连着其南面的孟门。唐代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约1600 米。而今天的壶口却距孟门3000米。现在的壶口仍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这是多么巨大的自然力量,它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这不正是华夏民族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吗!
●中国人为何要把自身的起源置于那惊天动地的波涛之中
在黄水跌宕之处,也就是壶嘴的正当中,有一块油光闪亮的石头,在急湍中上下浮动.这块石头说来也怪,它似乎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出那么一点点.传说这块奇异的石头是伏羲和庖羲兄妹成亲的“媒石”。
相传远时代,有一年,洪水爆发,泛滥成灾,把整个大地和人类全部吞噬了,只有伏羲和庖羲兄妹两人生存下来。他俩逃上两个露出水面的山顶,看着人类行将灭绝的悲惨景象,不禁垂泪伤心,但又苦于兄妹不能结婚,于是便想出个“隔沟滚磨”的办法。两人各自拿一块磨石,站在相对而立的两个山头上,同时将磨石抛下来,如果合在一起,就表示老天爷示意,允许结为夫妻,若要合不在一起,就不允许成亲。不料两块磨石抛下以后,滚动如电闪,合到一块的时候,霹雳一声巨响,迸射出一束美丽的火花,转眼化作一块光亮的青石。
于是兄妹俩从绝望中走到一起,妹妹怀孕四个月后,生下一堆肉蛋蛋自然崩裂,蹦出许多男女娃娃。从此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为了纪念伏羲与庖羲,人们把他俩抛磨盘站的两座山称为“人祖山”与“庖山”。
同样是传说,西方人把自己的祖先亚当与夏娃安排在温馨甜蜜、鸟语花香的伊甸园,而中国人却将自己的祖先伏羲与庖羲以及自身的起源置于这惊天动地的波涛之中。
如果我们拂去远古神话幻诞般的面纱,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便会豁然开朗:华夏民族在壶口瀑布首先感受到的黄河那“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般坚韧刚强的自然品格,然后从取象到取势,从黄河的外在形象焕发自身自强自信的力量,也就是说,黄河给予华夏民族的是不断促使其崛起与发展的无穷力量。这恐怕才是中国人为何要说自己诞生于波涛汹涌之中的真正原因。
●天下第一鼓——威风锣鼓,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产生于黄河岸边的威风锣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而它的威风正是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威风锣鼓的主要特色就是“威风”: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未见其形,却已先闻其声,如雷贯耳,非同凡响;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演奏时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游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那场面着实惊人、感人;舞姿威风,表演时队员们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场面五彩缤纷,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正因威风锣鼓如此威风,故而威风八面,威震亚运,令世人不得不重新认识山西,重新认识中国。(太原道注:有关威风锣鼓参见本站山西民俗栏目)
威风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帝尧部落的人们就已经在黄河岸边“击鼓耕田”,最先开始了艺术源于生活的伟大实践。
3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山西境内已经出现了成双成对的“鼍鼓”、“土鼓”和“石磬”等特大乐器,并且很快在威风锣鼓的原生地平阳一带流行开来,对威风锣鼓的最终形成起了无可置疑的厚源作用。
秦汉时期,“出入游猎,旌旗鼓吹”在黄土高原上的风行,使得豪迈委婉,多姿多彩的吹打艺术找到了它植根的土壤;六朝时期在战事交替和民族迁徙中,又形成了多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西域的钹、胡音沙锣与山西鼓乐合奏出了无与伦比的旋律。
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使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那光耀万邦的盛唐气象,势不可挡地体现在各个领域之中。威风锣鼓的主要曲牌都是歌颂唐王功德的:相传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惊涛骇浪之中的中华民族,又在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中发出了抗击日寇的怒吼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拿起了土枪洋枪,拿起了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抗战初期,诗人光未然在壶口临水渡船站在高山之巅,俯视黄河,见那黄河水似雷鸣,似海啸,似金戈铁马,吞云吐雾,震魂摄魄。诗人胸中汹涌着的激情似乎找到了喷射口:黄河那奔腾汹涌、咆哮怒吼的伟力,不正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保卫祖国母亲的力量所在吗?于是名垂史册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光未然的诗在作曲家冼星海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将对黄河的爱,对民族的爱与对侵略者的恨,凝聚于笔端,变成音符,变成或低沉,或高亢,或凄婉,或悲壮,或豪放的音乐旋律,谱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
八年抗战,无数中华儿女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时至今日,那气势磅礴的旋律,仍然阵阵荡耳,声声沁心……
摘自《魂系山西》,李镇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