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河东——黄河文明的源头
冲出龙门之后的黄河,绕过巍巍中条山,调头东去,处在拐弯处的河东大地被黄河揽在臂弯之中,环绕半壁江山,千百年来为人类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发生在河东大地的涿鹿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它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还处于神话时代的5000多年前,河东解州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大战是在远古时代的三个部落之间展开的:黄帝族强大起来之后,向东扩展势力,与炎帝族争夺黄河中游地区的肥沃土地,炎、黄二帝在涿鹿打了三次大仗,炎帝被打败,黄帝族得到了黄河中游地区。九黎族首领蚩尤亦觊觎这块大地,于是两大部族在涿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结果蚩尤被捉。皇帝砍下了他的头颅,分解了他的尸体,解州由此得名。据说驰名中外的运城盐池是蚩尤鲜血所变,故亦称解池。涿鹿大战之后,黄帝兼并了炎帝族、九黎族等部落和方国,形成了华夏民族(汉族的先民,汉族因汉帝国的建立而得名)得雏形。这正是中华民族何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得原因何在。
涿鹿大战还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不断融合中形成壮大的基础和趋势;通过融合而成的民族,必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便是华夏民族何以能够从涿鹿大战的远古不懈地走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
●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丝绸,都印由“西荫”二字,据说是为了纪念嫘祖在这里发明养蚕、缫丝,织绸
在华夏民族遥远而朦胧的记忆中,黄帝的妃子嫘祖曾在夏县西荫村教百姓植桑、饲蚕、织丝。后来,养蚕业又从黄河流域流传到中国大地,人们将嫘祖尊为“蚕神”、“蚕祖”。
如果说“嫘祖养蚕”属神话传说,尚不足为信的话,那么,考古学家在西荫村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仅有的半个蚕茧化石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证明:西荫村是我国乃至世界蚕丝的发祥地。当年“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上等锦缎,都印有“西荫”二字,意在纪念夏县西荫这个人类蚕丝的故乡。
●神农在河东尝百草,一日七十毒
●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据说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的那双手开始的
神农在河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称为华夏民族的医药之祖;神农在上党尝百谷,又开创了华夏民族由游牧、渔猎时代向农业时代转变的新纪元。
而华夏农业文明的正式起源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的那双手开始的。当后稷看到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而经常忍饥挨饿时,心痛不已,他走遍河东的山山水水,用石头和木块制成农具,教人们耕田稼穑。尧帝知道后专聘他做农师,指导人们做各种农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河东至今流传着我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河津设教传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才得以流传后世……
相传唐尧时有一老人击壤而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今天,当你来到临汾市东北的康衢庄,古时的“击壤台”依然可见。
后来,舜都蒲坂相传的《卿云歌》和《南风歌》,周时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时所唱的《采薇歌》,以及流传在河东的《诗歌》中的“魏风”和“唐风”,都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河东成为我国当之无愧的发祥地。
河东还是传播诗歌的圣地。《诗经》是经过孔子删辑而后定为经书的。孔子死后,他的门人弟子子夏在西河(今河津市)设教传诗,至今子夏讲授《诗经》的“文学书院”的遗址还在。而《诗经》的盛传后世,是和当年子夏在西河设教传诗分不开的。
●黄河铁牛浮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一座浮桥能为人类交通服务长达两千年之久
斗转星移,历史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又度过了将近五百年,秦昭王在古蒲津渡口架起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堪称黄河第一桥。它比西方最早的浮桥——波斯王达里尤斯所建的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进攻希腊的临时军用浮桥48年。
由于这里河床较宽,激流汹涌,加之浮桥以竹索修建,使该桥“绠断航破,无岁不有”,常因船沉桥断,祸及行者。为保证秦晋要道畅通,唐玄宗降诏“新作蒲津桥”。公元724年,蒲津浮桥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这座浮桥虽时有损坏,但经维修保养,一直沿用到了明代。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座浮桥能有如此长达两千年的时间为人类服务。后来由于黄河主流的改道和河水泛滥,蒲津浮桥不幸被埋在了泥沙之下。
公元20世纪90年代初,在河东永济县城古蒲州的黄河故道上,出土了四尊5000公斤重的镇桥铁牛,拂去6米多深的沉沙,距今1260年历史的唐代蒲津铁牛浮桥,再一次神话般地出现在河东大地上。
在唐开元铁牛浮桥给人带来一片惊讶之后,人们把眼光伸向了历史深处,那时的铁牛浮桥究竟是什么样的?据专家们考证:此桥由两座曲浮桥(连船百艘)相会合在中间岛上而形成,两岸各有铁牛四(四铁人策之),铁山二,铁柱十八为铁锚,桥每根长约 540米,直径为25——33毫米的铁链锚于牛、柱之上。由此看来,黄河铁牛浮桥的形式,至今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座。尤其是八尊铁牛,既可做系亘之墩,又可作镇河护桥之神,极好地把传统民俗中的镇河文化与实用性融为一体。铁牛造型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虽以铁为主,却含又七种金属成分,突出地反映了唐代发达的冶炼技术。唐开元铁牛浮桥可谓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传世之宝。(太原道注:有关黄河铁牛参见本站山西名胜栏目)
蒲津浮桥桥址,历史上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也是秦晋交往的重要渡口。在黄河故道边发现如此完整而古老的渡口遗址,在我国文物考古史上还是空前的。多少幕历史悲喜剧在这条古驿道的背景下轮番演出:黄河曾目睹了东巡而归的秦始皇耀武扬威地行经蒲津浮桥的盛况,也曾目睹过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城仓皇而逃的慈禧太后与光绪黄帝的狼狈之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何日重现人间
就在蒲津浮桥的桥端,曾经矗立着一座举世瞩目的鹳雀楼。鹳雀楼是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始建于北周,因有成群的鹳雀栖身楼上而得名。高台重檐,且有河山之胜的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登楼远望,黄河风光尽收眼底,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千百年来,历代的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登楼眺望,留下许多不朽名篇。最著名的要数王之涣的那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千古名篇表现了一种登高望远,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永恒精神,创造了一个美妙绝伦的意境,鹳雀楼今古今人无限神往。
然而,黄河泛滥,河床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蕴藏着人生巨大希望的生活哲学,给鹳雀楼带来的却是不幸与毁灭。诗篇今犹在,而楼却不存,此恨绵绵,令多少代人无限遗憾!尽管如此,慕名瞻仰者依然络绎不绝。重修鹳雀楼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百姓的心愿。现在,山西省正在着手进行鹳雀楼的重建工作,鹳雀楼不久便可重现人间!
●爱情圣地普救寺——当年张生待月西厢下,成为中国爱情故事的千古绝唱
诗由楼生,楼借诗名,诗楼并举,相映同辉之例,在河东又岂止一座鹳雀楼,一首《登鹳雀楼》这也恰恰说明河东底蕴之深厚。
与鹳雀楼相距不远的普救寺,传说是唐人小说《莺莺传》中崔莺莺与张生冲破封建牢笼,追求婚姻自由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据此改编的元杂剧《西厢记》,轰动剧坛 600多年而经久不衰,普救寺也因此而驰誉世界。这里又张生借宿的“西轩”、老夫人与崔莺莺居住的“崔居别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西厢记故事中的“惊艳”、“宴请”、“赖婚”、“逾垣”、“拷红”等发生在“崔居别院”中。
当年张生侍月西厢下,普救寺从此成为天下有情人向往的爱情圣地:一对对年轻的恋人在这里体味当年张生与莺莺“一个潜身曲栏边,一个背立湖山下”那缠绵相会的情景;一对对旅行结婚的伴侣在这里度过他们别致的新婚蜜月;一对对银婚、金婚的老夫妻,在这里重温往日的爱情旧梦……
太阳从东方升起,华夏文明从河东诞生!
摘自《魂系山西》,李镇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