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专场—— 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西篇章

山西制造网    2021-08-05    浏览量:728

8月4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奋力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三晋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表里山河、美丽山西的发力点,到“十三五”末,全省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有力构筑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切实担负起保护黄河千秋大计、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山西美丽家园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全国率先设置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积极推进环保督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保大格局。
  突出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持续优化,建立完善太原及周边“1+30”区域联防联控,开展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坚、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专项行动。2020年,全省PM
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均排名第二。特别是今年7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月度最好水平。二是全面决胜碧水保卫战。各级各部门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强力推动水污染治理攻坚,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查、测、溯、治”多管齐下,科学谋划实施393项省级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全省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全面完成汾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20年,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习近平总书记用“沧桑巨变”点赞汾河治理成效。全省58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70.7%,兑现了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坚持强基础、控风险,完成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联动监管机制,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2020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7%,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实现了国家下达的目标。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开展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广泛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18%,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深入开展,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全面开工建设。二是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右玉、沁源、沁水、蒲县、芮城5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右玉和沁源2县荣获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以示范引领推动绿色发展。三是扎实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沙漠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7类270处自然保护地实行集中统一保护,形成系统完备的保护体系。四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调查评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预警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了《山西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山西省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我省损害赔偿处理案件和金额在全国排名第九。
  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一级巡视员陆东表示,我省将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把山西建设成为资源型经济省份生态保护样板、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示范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领域重要成员,努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西篇章。

本报记者程国媛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