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商为何败走上海?

山西制造网    2016-10-25    浏览量:568


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商为何败走上海?

      8月30日,周二。这天成为了李翔(化名)在德克尔马豪吉特迈(上海)机床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德马吉)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这天上午,他所在的公司突然召开了全员大会,管理层在会上向200多名员工宣布,工厂行将关闭。一周之后,李翔在获得一笔解约金后,与上海德马吉结束了劳动关系。现在,这座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商位于中国唯一的制造基地——上海松江郊区工厂还有不到40人留守,以完成剩余的机床订单。

  上海德马吉在2002年注册成立,工厂所装配的机床可用于制造各种金属零部件。在制造业,机床的应用广泛,有着“工业之母”的美誉。上海德马吉的规模算不上大,不过它的所有者德马吉森精机(DMG MORI)在业内却是声名显赫,这家由德国德马吉和日本森精机合并而成的公司在全球机床业排名第一。

  2009年,德马吉和森精机签署协议,在生产、采购和研发方面开展合作,并完成5%的换股,双方开启合作。2013年,双方宣布统一使用新的品牌名称:德马吉森精机(DMG MORI),以示双方已发展至合并的新阶段。

  德马吉在中国有三家子公司,除上海德马吉外,另外两家公司分别负责机床销售和机床配件,目前已更名为德马吉森精机机床贸易有限公司(下称贸易公司),和德马吉森精机机床配件(上海)有限公司。森精机只在中国设有一座工厂,于2012年成立的德马吉森精机(天津)机床有限公司。

  谈及一个多月前的突然失业,生产线工人李翔现在已显得颇为平静。“之前也有听说过工厂将停产的说法,但是没想到这么快。”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2012年开始,工厂的订单量就每况愈下。

  “最明显的感受是加班少了,有时工作量都排不满,这样的情况在今年上半年特别明显。”李翔回忆称,在今年6月,上海德马吉曾有过一次小规模的裁员,公司与30名正式员工及10名外包合同工完成了解约。

  如果现在回溯这家工厂14年的历史,人们可能会注意到:去年4月,上海德马吉曾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它最终未能让其绝地逢生,反而成为压倒工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次机会是一笔共计216台机床的大订单,来自三家广东手机生产商。德马吉旗下的贸易公司获得了承接这批订单的可能,按照惯例,这些型号为Milltap 700的订单被转交至上海德马吉生产。

  Milltap 700是一款主要针对手机制造商开发的机床,可用于打磨智能手机的金属外壳。德马吉和森精机合作研发了这台售价约40万元的机床,并在2011年推向市场,它是上海德马吉所生产的Ecoline系列机床中最为廉价的一款。在德马吉森精机的产品体系中,Ecoline定位于中低端市场,标价在40万-180万元之间,上海德马吉可生产该系列的14种机型。

  Milltap 700的价格原本就不高,而这批大订单的接单价则更低,它本算不上是一笔好生意,但对于正处于订单低谷期的上海德马吉而言,倒是有些雪中送炭的意味。

  从2011年起,公司的订单就持续出现下滑,产量已远逊于2011年-2012年巅峰时的近1100台。按照上海德马吉2015年产量规划A计划,当年应生产659台机床,与工厂2014年653台的实际产量相当。考虑到市场前景可能继续恶化,管理层在制定2015年目标时已多少有些保守。

  上海德马吉在2011年前后达到产量巅峰,与Ecoline机型在面世后最初几年的成功息息相关。2006年,上海工厂主导开发了这款新机床。舍弃部分不必要的功能,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是其设计宗旨。这款针对中低端客户开发的新机型被命名为Ecoline,其中的Eco就是英语“经济型”的缩写(Economy)。

  2007年,Ecoline机型在推向市场后销路相当不错,这引起了德马吉总部的重视,并因此决定,上海工厂未来将主要生产该系列的产品。原本以高端机床立身的德马吉由此涉足中低端市场,Ecoline系列随后衍生出多种细分机型,以适应不同的客户。在Ecoline销量的带动下,上海德马吉的产量此后不断爬坡,在2012年达到1075台的最高峰,人员规模也增长至350人左右。

  德马吉在2009年还专门成立了Ecoline事业部,负责开拓中低端机床领域。除了上海,波兰、俄罗斯、美国以及日本也相继设立了Ecoline的生产线以扩充产能。这项激进的战略调整已经为上海德马吉日后的落败埋下了祸根。

  随着各地产能的扩张,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上海工厂被要求只能承接中国、东南亚以及一部分南美市场的订单,而它之前的销售范围则遍布全球。2011年,机床出口数量占到上海德马吉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到2014年该比例已缩减至约30%。虽然上海德马吉向中国市场销售的机床稳定在每年400台左右,但海外版图的缩水,使得工厂开始面临订单不足的困扰,产销量大不如前。

  此后几年,Ecoline的市场销量也并未如总部预想般地爆发。上海德马吉的中层人士李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这款定位经济型市场的机型变得“不再经济”了,在与诸多低端机床竞争对手的比拼中逐渐丧失了优势。

  为了使Ecoline机型适应全球化生产,德国总部曾对其进行重新设计。这导致诸多中国本土的供应商无法再为Ecoline提供零部件,因为这些企业并没有覆盖全球的服务体系,Ecoline机型的成本相比最初的版本提高了20%-30%。

  而德马吉森精机的销售体系也在无形中制约了上海德马吉的市场拓展。在国内,贸易公司既销售本地生产的Ecoline机型,也推销面向高端市场的进口机型,后者均价在600万-700万元间。销售进口机型所获得的佣金更高,这些进口机床是德马吉的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对手相对较少销售压力更小。因此,想要让贸易公司放弃进口机型,转而优先推销国产机型并不现实。

  2011年之后,Ecoline机型潜藏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上海德马吉的营业收入也从该年度的5.3亿元回落至2014年的3.9亿元。也恰是在2011年,中国机床市场步入了下行拐点,这一全球最大机床消费国的市场规模,从390.9亿美元缩水至2014年的318.3亿美元,下滑18.5%,中低端机床正是销售量萎缩的重灾区。

  2015年2月,在上述手机客户的大订单出现之前,公司管理层就发现机床市场的走势比预想的更为糟糕,曾被认为保守计划A也可能过于乐观了。

  是否接下Milltap 700的大订单,也让上海德马吉管理层陷入两难。如果承接这批报价过低的机床,尽管收入有所增长,但盈利却会下滑。如果拒绝这笔订单,则可能因为订单不足而寻求裁员,以缩减成本。

  对于未来机床市场触底反弹的预测,让上海德马吉决定赌一把。李颖解释称,“按照我们的估计,在2015年市场下滑后,2016年可能会有所回暖,如果工厂继续保留目前的熟练工人,等到市场情况好转时就可以直接正常生产。”

  遵循着这一思路,公司用计划B替代了计划A。按照新方案,工厂在2015年将生产786台机床,其中包括300台Milltap 700机床,及486台其他型号的Ecoline机床。Milltap项目将带来约9300万元的收入,工厂当年保本的财务目标即可实现。

  不过遗憾的是,现实并未如设想中那般发展。

  2015年中,随着手机市场出现波动,原本急于从上海德马吉订货的三家手机客户开始寻找各种技术的理由,拖延收货。上海德马吉工厂不得不更改交付计划。去年10月,原本应在年底前出厂的216台机床中,有120台延期至当年的最后两个月集中交付。

  在上述项目发生此番变数之前,上海德马吉已经采购了制造机器需要的所有原材料,这些材料的价格占到机器成本的约八成。无法交货使得存货高企,无法转化为销售收入,处境变得十分被动。

  而由于这笔大订单,上海德马吉还陷入了另一场麻烦。

  接单伊始,上海工厂的产能略显不足,其打算从集团的其他海外公司处采购25台Milltap 700机床的半成品,在国内装配后交付客户。因设备闲置,上海德马吉在采购时获得了一定折扣。而中国海关则认为这批进口货物的报关价过低,存在逃税嫌疑,并进行价格核查。

  核查范围随后扩展至上海德马吉过往的非贸业务。界面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在上海德马吉2014年的非贸业务支出中,有一笔超过2000万元名为集团摊派的费用。

  这笔费用包括Ecoline机型的品牌管理费、Ecoline机型佣金以及IT费用等,费用的收取方为德马吉森精机或其下属的子公司。在2015年及2016年,计划上交的集团摊派费用均超过1400万元。

  不同于机器买卖这样的实物交易,非贸业务指的是服务等无形的贸易形式。有不少公司借助于虚增非贸业务,偷逃税金或转移利润至海外。

  一位接近上海德马吉的人士王磊称,这些费用多名不副实,不应该由工厂来承担,而集团摊派在过去数年长期存在,是一项颇为稳定的支出。

  李颖则表示,集团摊派的市场、营销等费用确实偏高,但是和集团内其他工厂相比,上海德马吉摊派的金额不算多。这位上海生产基地的中层管理人士同时指出,集团不会通过这笔摊派费用寻求不正当的利益。

  界面新闻记者获得的文件显示,截至去年8月,上海德马吉总计拖欠集团1070万欧元的债务未支付,大部分为历年累积的摊派费用。“钱在账面上出不去,多半是税的问题。”王磊解释称,支付这部分费用需要通过虚假的合同更改其性质以通过审核,而这样的操作存在被税务部门发现的风险。

  界面新闻记者试图联系上海德马吉和集团相关负责人,不过并未得到其对海关核查公司非贸业务等问题的回应。

  如果没有这些来自集团的摊派费用,上海德马吉的盈利情况不会如财报所显现的那样糟糕。公司财报显示,在2010年盈利0.4亿元后,上海德马吉连续三年亏损(亏损额为0.04亿元、0.6亿元及0.2亿元),直至2014年才再度盈利749万元。在2011年,上海德马吉为粉饰财务数据,曾发生一次财务造假丑闻,并在此后通过调低2012年和2013年的利润,弥补此前的窟窿。

  李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海关介入后,上海德马吉的管理层开始意识到集团摊派费用曝光的风险,寻找会计师事务所以美化账目。今年初,一家知名外资会计事务所承接了这项业务。

  目前海关的核查仍在进行中,而在缴纳保证金后,上海德马吉已取回了此前被扣的那批集装箱。

  不过,这仍未能使上述订单出现转机。截至目前,上海德马吉只向这三家客户交付了不足100台Milltap 700机床。由于并未收取足额的订金,上海德马吉只完成了2015年生产计划的约2/3。所生产的537台机床中,还有近70台无法交付客户转化为收入。这一年,中国机床市场也经历了又一次大滑坡,年销售额下降13.6%。

  大订单失控加之未完成年度目标,集团意识到上海德马吉的运营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德马吉森精机近一年发生的剧变也影响着上海工厂的命运。

  在2009年合作之初,德马吉和森精机这两家分别来自德国和日本的企业尚处于平起平坐的状态,但此后日系逐渐占据上风,并提高了在德马吉的持股比例。到2015年4月,森精机所拥有的德马吉股份高达52.54%,一年后,其持股比例跃升至76.03%。在森精机完成绝对控股后,执掌德马吉20年之久的首席执行官Rüdiger Kapitza宣布离职。日系由此取得了德马吉森精机的绝对话语权,德系则完全失势。

  在掌握主导权后,日本总部在今年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整合原德马吉和森精机在全球范围的生产基地,削减成本应对全球机床市场的低迷。

  德马吉森精机在2016年上半年的财报中预测,“全球机床需求量将下滑15%,但实际情况要更为严重。”今年前6个月,德马吉森精机的销售额为1853亿日元(约合12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营业利润35亿日元(约合2亿元人民币),下降78%。

  在整合生产基地整合的同时,德马吉森精机的掌门人也决定结束Ecoline系列机型的历史使命。

  今年4月,德马吉森精机关闭了位于日本千叶的机床工厂,这是Ecoline在日本的主要生产基地。而在市场疲软的中国,类似的决策也在酝酿之中。

  2015年,集团位于上海和天津的两座工厂都面临亏损。“在工厂亏损且产能都不饱和的情况下,必然要裁掉一个保另一个,从战略上讲这是没有问题的。”前述上海德马吉中层管理人士李颖分析称。日系的天津工厂成立于2012年,其投资规模大于以Ecoline为主力机型的上海德马吉。在日系占据集团的主导权后,关停德系投资的上海工厂并不令人意外。

  “我们以为会在2017年、2018年关闭,没想到这么快。”李颖称,由于人力、用地甚至水电成本增加,上海已不太适合作为制造业的基地,公司曾有过迁址外地的打算。

  他解释说,根据公司测算,上海的人力成本目前已高于东欧,甚至相比德国也相差无几。过去几年,上海德马吉老员工离职后不再招募新员工,让雇员人数自然下降。

  而熟悉该公司的王磊则分析称,上海德马吉在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正被海关核查的风险,也是关停的原因之一。

  今年9月,德马吉森精机曾发布公告,解释上海德马吉关停一事。在这份措辞略显模糊的声明中,公司将关停工厂的原因归结为集团战略调整,并称天津生产基地将承接上海工厂的部分制造能力。界面新闻记者获悉,转型后的上海德马吉将主要提供技术服务,人员规模或将仅维持在20人左右。

来源:界面新闻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