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我国经济受疫情影响短时间停摆,大部分行业受到负面冲击。
从需求端分析,消费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年同比增长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即使疫情过后,消费的强劲反弹也很难弥补。
进出口面临下行压力较大。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期,外需扩张有限;加之世卫组织将本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中国出口的货物面临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2019年出口增长3.4%,今年可能会进一步下调。
投资相对要好一些,可以在稳增长上发挥更多积极作用。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推出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更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切实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分析如上严峻挑战,是需要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
疫情将引发中国新一轮数字化高潮,此后必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商业化应用。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疫情期间各种新需求的倒逼,将使社会更有意愿和动力开展数字化转型,从而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
疫情将拉动新一轮结构更趋优化的投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还有很大的空间,以往政府也是主要依靠基建来拉动经济,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的经济缺乏自身动能,还会加重政府负担。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危机时期,基建投资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中后期,需要我们加大研发的投入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并形成私人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疫情促使国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根据经济模型的测算,政府在科学教育领域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公共服务投资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收益,但其对于提高民生福祉、促进居民消费具有明显拉动作用。中央此次也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疫情必将强化今后的政府治理能力,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通过改革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推动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协商。
总之,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完全能够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