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谷歌的AlphaGo人机大战再次将“人工智能”推向风口浪尖。人们在感叹其无所不能的同时,也愈来愈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蒙·约翰逊指出,技术进步并不意味着人们会失去工作,出于三个原因,就业市场的末日暂且不会到来。
他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指出,首先是莫拉维茨悖论(Moravec paradox)。汉斯·莫拉维茨和其他计算机科学家在1980年代指出,对人类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来说却是难于上青天,相反,人工智能常常能够轻松完成我们认为困难的事情。
“大部分人都能走路、能操纵物体、能在幼儿期就理解复杂的语言,我们从来不关心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消耗多少计算和能量。虽然聪明的机器在数学计算方面远胜人类,但是它们无法轻松地完成爬楼梯、开门、转动阀门等动作,也不能踢足球。”
其次,虽然在大数据下今天的算法非常擅长模式识别,比如在YouTube视频中找到目标或识别信用卡诈骗,但在非常规环境下,或者仅仅因为数据稀缺或有点“噪音”,它们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要处理这样的状况,必须要有熟练的人手,利用他的经验、直觉和社会意识来解决。
第三,新的系统无法解释他们做了什么或者为什么他们建议采取某个行动。在这些“黑箱”中,你无法通过阅读代码来分析正在发生什么或检查是否存在隐藏的偏误。在一些对解释性有较高需求的情境中,比如临床医学,我们需要训练有素的人来进行决策。
约翰逊说,当然,这只是今天的技术状态,高投资率可能迅速改变这种可能性。工作的性质也会改变,今天的就业岗位与50年前、甚至20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不过,新的计算机算法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是需要时间的。数字媒体和电子商务等数据丰富的行业也才刚刚开始释放人工智能所创造的能力,影响医疗、教育和建筑等行业就业的狭义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还需要很长时间。事实上,或许来的正是时候,发达经济体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未来几十年中劳动力将减少,而个人护理需求将增加。
“我们需要的是机会和竞争,而不是强势垄断者的成长,这样普罗大众才不会错过技术进步。这就需要提高各种形式教育的普及程度,并且要以低成本乃至零成本推广教育。”约翰逊说,随着发达国家的竞争者比如中国等大力投资于人工智能,决策者应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以确保国家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发明和创造与这一新技术目标相关的一切。
“我们不应该低估人类对社会、环境甚至整个地球可能造成的伤害,也许有朝一日,末日小说家的预言将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现阶段,既然我们拥有一个让全人类过上更好生活的强大工具,我们就应该明智地使用它。”约翰逊说。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