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有病,最大的根源在于对待消费者和员工的态度,前者关乎品牌、品质和市场规模,只有把消费者真正地看做上帝,才有可能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后者则关乎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工业4.0概念的风靡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让中国制造从业人员看到了一些曙光,他们再不是挤在狭小车间里的工具,而是即将进化成为一个具有话语权的群体,毕竟,总理都说了:要搞好制造业,它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之一,但显然,制造业兴奋地太早了,他们依旧活在过去10年的套路中,更加尴尬的是,有些连饭碗都丢了,东南沿海、苏州、常州等地纷纷涌现制造工厂倒闭潮,而耐克、三星、松下也陆续将工厂撤回本土,“好端端的工厂,说关就关了”,这句朴实的抱怨是中国制造在2015年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出从业者避无可避的焦虑情绪,退一步讲,即便是中国制造真能实现工业4.0,由其所带来的红利和辉煌,也很难分给现在的从业者,他们的能力尚驾驭不了这么高端的东西,就连一个“机器换人”的计划都可能让数以百万计的制造人员失去工作。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阵痛,它在努力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自动化、机械化、工业互联网都已提上日程,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大战一场,但问题在于,中国制造业还有自己短期内无法克服的顽疾,比如生产技术含量、品质标准、品牌意识等等,而其中最大的顽疾,最深入骨髓的病根,还是之于“从业者”的定义,他们是工具,是设备,还是具有尊严的自然人?
掏空身体,中国制造正遭受亚健康
首先,必须承认中国制造在过去1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或者说,干成了一些事情,甚至有些事情足以载入史册,比如我们作为世界工厂,输出了20%的产能,囊括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中国制造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让一些低学历、低技能的人员也能养家糊口,不至于让他们走投无路,组成一支新的太平天国,威胁社会治安,当然,中国制造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是玩弄资本的高手,可深刻地洞察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律,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青史留名。另外,中国制造还逐步完成了产能的大迁徙,从东南沿海到中国大陆,这种迁徙的意义不在于找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制造业红利的一次再分配,也是中国城市精英分流的必由之路,简单点说,中国内陆的人口不用再外出打工了…还有,评价制造业的成绩,总不会绕过其所生产的产品,现在中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无疑是iPhone的生产,既能满足其巨大的订单,又能兼顾品质,否则,库克不会接二连三地造访中国,更不会在公开场合盛赞郭台铭,除非,他觉得这位台湾老头很帅。
其次,我又不得不说,中国制造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来自全球巨大的订单,好像一个个中国制造难以割舍的欲望,我们像一个男人日夜战斗着,但有点不加节制,终会被掏空。
事实上,现在回头看看,中国制造取得的巨大成绩,大概都是依靠“掏空自己”换来的,我们先是掏空了政策红利,昔日免费拿地、免苛捐杂税,办工厂好像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现在的情况已大大不同,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巴不得全部的工业用地都来盖房子,要么就是准备了一大批的审批程序,每盖一个章都要收费,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满足盖章用;接着我们又掏空了人口红利,之前的工人像狗一样勤劳,像狗一样听话,具有奉献精神,“干着活,挨着鞭子”的日子,也能过得津津有味,如今的员工可就不同了,时代唤醒了他们的人性,不断撩拨着他们的欲望,年轻人开始讨厌进工厂,或者要求更高的薪水,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欲望,于是如你所见,制造业招人正成为其最头痛的KPI之一。
最后,我们又掏空了“消费红利”,这种红利来自于早期消费者“凑合着用”的心态,之前过日子讲究个勤俭持家,东西能用就行,这也正好与中国制造低端、廉价的品质理念不谋而合,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滋生“Quality life”概念,中国制造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满足“品质生活”的要求,而我们似乎又不知道如何生产更好的产品,也就不难理解,为啥中国人要去日本抢马桶盖了,至于一些食品制造业,就更没有什么竞争力了,以前,中国是一个喝得下三聚氰胺奶,吃得下地沟油的国家,可现在不一样了!
以人为本,尊重消费者和员工
其实,创办企业、制造生产,还有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种种,都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这是社会运行的最基本规律之一,那些制造业做得好的国家,无一不是懂得这个基本规律并将之发扬光大,比如德国、日本,他们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奔驰、宝马的汽车品质,保证了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和用车安全,也支撑起相对昂贵的价格体系,毕竟,它们值这个价;日本的丰田车间里甚至没有不良率的概念,他们的总裁曾反问记者: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执行,怎么会有不良品这种事儿,搞不懂你们这些人是怎么想的?而美国制造也是佼佼者,他们的从业人数自80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二,但产值却翻了几番,更是向世界输出了大量的知名品牌,美国制造尊重人性体现在既能满足人类对于“拥有知名品牌”的荣誉感,也能通过技术提升与精进,不断解放自己的员工,否则,他们怎么可能释放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呢?
如前文所述,中国制造目前最大的病根就是之于员工的定义,之于消费者的定义。显然,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突飞猛进之时,并没有全面而系统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只是修炼了一些表层的东西,比如如何满足直接客户的要求,比如为节约资本,不断压低员工收入,又比如把员工当做喝汽油的机器和没有尊严的奴隶,这些都是中国制造无法升级的最本质原因。
中国的事情总是充满着悖论,我们擅长把口号喊得嗷嗷作响,却常常在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比如“把消费者当上帝”的口号经常被喊得振聋发聩,声泪俱下,但真正做起事儿来就远没有这么动人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都是嘴上把消费者当成是上帝,私下里把消费者当成是弱势群体,于是,有人在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有人把死人的衣服扒下来,作为珍藏版售卖,有人做手机,屏幕抖动,听筒有杂音,统统包装好卖出去,这种品质理念注定了中国制造要遭遇现在的困境,毕竟,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会增加,他们要掏腰包,不会总甘于做弱势群体;另外,中国制造业因始终走一种劳动密集型模式,员工被定义成流水线上的工具,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是那种仅需三天培训就能顺利上岗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制造业的百万大军,只能靠出卖时间和体力来换取收入,这也就注定了其缺乏向上流通的路径;因劳动密集、人口众多,中国制造的管理也是粗犷式的,他们没有时间去沟通,更没有时间去让员工们做些改善,在很多工厂内,基层管理暴虐、蛮横,利用职权调戏女员工,这种大环境下,员工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揣摩领导性格,以避免挨骂;向上流动,也基本上不是靠创新、靠技术,而是靠着深知领导之心思,久而久之,莫说是技术革新,就连基本的技能也会疏于操练,这就是为什么工业4.0来了,对员工来说,有一种狼来了的效果,毕竟,他们出卖了时间,换回的只有微薄收入和一张背得滚瓜烂手的领导喜好图。
中国制造有病,最大的根源在于对待消费者和员工的态度,前者关乎品牌、品质和市场规模,只有把消费者真正地看做上帝,才有可能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后者则关乎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事实上,只有员工强大了,他们才有可能去创新、去革新,去支撑起工业4.0。
来源:百度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