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季,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创历史最高。在当前经济局势和新冠肺炎疫情下,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是稳就业的关键之一。本期新闻洞察聚焦疫情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梳理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帮扶举措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等,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新华社
现状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就业更是首当其冲。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同比增加40万,创历史最高。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下,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市场需求下降,新增岗位大幅减少
在日前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传统春招中有“金三银四”的说法,此次明显受到冲击。按照以往企业招聘惯例,每年的3月和4月是集中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的黄金时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往往会在此前的寒假中实地走访企业,为即将开展的春季双选会做准备。而受此次疫情影响,各高校延期开学,原计划的春招工作或推迟或放缓。疫情还未结束,“金三银四”招聘黄金季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企业新增岗位大幅减少。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一定的生产经营压力,取消或减少招聘计划。特别是往年春节红火的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今年春节假期的收入大幅缩水,出于战略调整,很多企业削减了人力成本。
自2月10日起,各地企业陆续复工。往年春节之后,很多企业将集中发布招聘需求,但受疫情影响,节后人才流动速度趋缓,求职市场需求下降。尤其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微企业面向应届生的新增岗位大幅缩水。与此同时,像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应届高校毕业生关注度比较高的行业,新增岗位数量也有所下降。比如,受疫情影响的IC行业通过精简岗位、外包项目等方式控制成本,求职者跳槽意愿降低,一季度市场需求同比下降二成。此外,IC类院校在毕业生就业、教学以及招生等方面遭遇阻力。
目前,根据多地房地产协会、住建局的公告显示,建筑业、房地产行业等人员密集行业处于暂时停工状态。数据显示,2003年的SARS疫情,有近30%的高校毕业生工作受到影响,但当时大学毕业生只有212万人,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受影响的毕业生人数至少比2003年多百万以上。
各地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密集出台
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密集出台,以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大规模裁员;鼓励地方综合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等资金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缓缴或返还部分社保费等政策。
2月1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夏庆丰表示,中央提出“六稳”,第一位就是稳就业。国资委和央企将做好用人招聘工作,采取四大措施做好用人招聘工作:一是通过平稳有序的复工复产,使更多人员回到工作岗位,并通过产业链拉动来带动就业。二是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重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退伍军人就业工作。三是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招聘方式。四是用好国家就业政策,按照既定的用人招人安排,努力挖掘用人潜力。
2月21日,上海市教委、市人社局联合发布《关于应对疫情做好2020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20届沪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通知》针对特殊时期,提出五大方面16条举措,以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
2月22日,湖南省人社厅、教育厅、财政厅、卫健委联合发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十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近日,广东新出台一批创新政策及应对疫情的有力措施,其中将开发1000个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
不少地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强化人岗对接,开展线上招聘,联手企业提供针对性公共就业服务,把就业市场供需两端有效对接作为疫情期间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抓手,着力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安徽省人社厅会同该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制定促进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加大岗位开发力度,优化就业服务方式,引导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推迟签约录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月24日,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是可控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人社部将组织一系列网络招聘活动,会同国内影响较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毕业生就业专区,增加行业化、特色化招聘,提供一大批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重点关注湖北高校毕业生,加大线上岗位投送力度。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这种特殊时期,保障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就业是稳住就业大局的关键。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监测研判,掌握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客观理性评估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增强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政建议,一是关注疫情防控进展情况;二是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三是关注毕业生思想动态,就业市场动态、整体就业形势,加强分类指导。
措施篇
稳大学生就业须多方合力多管齐下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丽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因此,稳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是2020年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张冰子认为,改招聘为网上进行是当下畅通2020届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但稳就业尤其是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须方方面面出手,而各地应对疫情体现出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高低将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去留。
畅通网上招聘为稳就业腾挪空间
往年的3月、4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期,俗称招聘的“金三银四”。今年受疫情影响,高校延迟开学日期,企业复工复产后走上正轨才能开始招新,对于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工作会比以往增加不少难度。
张冰子表示,此次疫情对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自身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岗位需求减少,也有些企业暂缓招聘计划,当前的招聘需求肯定萎缩;虽然有些企业当前增加了招聘需求,但这种招聘需求很多是应急的,而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需要考虑长期的职业发展,招聘岗位存在供需结构上的不匹配。”
对此,人社部副部长游钧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上表示,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启动“e路同行,职等你来”线上招聘活动,开设就业指导“云课堂”,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体检、签约、录取时间,帮助毕业生能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在当前疫情之下,从网络服务入手打通大学生就业之路已经成为可以依赖的招聘措施,各地也早早着手部署。比如,北京市近日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提出推进就业指导课“空中课堂”建设,面向广大毕业生,推荐就业创业指导视频课程及高校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号,为毕业生提供足不出户、“菜单式”学习的网络平台。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通知,对2020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部署,要求推进线上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举办各类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领域线上招聘活动,打造智慧就业服务平台。
张冰子认为,线上招聘服务是当前能够采取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应对方式,但招聘肯定还需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单纯依靠线上方式,很难让招聘方跟毕业生相互了解,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他们更难于通过线上信息对企业和职位形成准确判断。因此,在这个领域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信息和指导。”
张冰子建议,学校在进行线上服务时,可以与专业的职业介绍机构合作,以便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线上进行论文指导、论文答辩,帮助毕业生在防疫形势稳定之后预留更多找工作的时间。
多管齐下稳高校毕业生就业
专家提醒,如果仅仅依靠招聘服务形式的转变来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远远不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确保就业稳定。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指出,除去对高校毕业生优化服务扩大在线办理事项外,鼓励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还将引导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推迟签约录取,同时视情况调整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服务项目招聘招录的笔试面试时间。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更为详细。例如,山东省印发的《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就具体到了补贴个人。山东省在社会保险补贴方面,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实现稳定就业的,政策享受期延长1年。
在张冰子看来,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利好政策,其实不单为稳就业发挥应有作用,还将为地方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各地应对疫情时展现出来的社会治理能力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如何应对疫情是对每个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整体考验,有些地方社会治理能力比较强,工作比较细致且有前瞻性,随着疫情的发展适时调整政策,展现了灵活务实的特点,防疫形势积极向好,生产生活秩序也逐步恢复,这对于大学生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
张冰子认为,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延迟今年高校毕业生的离校时间,解决他们在住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为疫情结束之后用人单位重新规划招聘计划、毕业生寻找工作留出时间。
此外还应发挥高校自身的作用,比如北京大学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对于正在或是准备办理毕业手续的同学,这些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发布了详细就业手续办理内容指导,指导同学们通过邮寄、请专职辅导员代办、线上提交电子材料等方式,完成就业手续相关事宜;有的学校还针对特殊时期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指导需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个体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