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台收到昵称为“不瘦到100斤就不改名”的读者留言:阿酒,减肥好痛苦啊!!!
为什么我制定的计划总是失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说到减肥,我算是个门外汉,但说到制定计划,倒是有点内容想要分享。
俗话说:没有人计划失败,但失败总追随没有计划的人。减肥也好,其他的目标也罢,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绝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没有计划的人,就如同一艘迷失方向的小船,注定一生漂泊。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制定出一套合格的计划?
第二:拒绝成为“开始爱好者”!
-2-
首先就让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说起,如何制定出一套合格的计划?
其实,早在1954年,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在他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但是德鲁克提出的Smart原则依旧被认为是目标制定的经典法则。
什么是Smart原则呢?
它把一套计划的制定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以及具有明确截止日期。
S代表specific(具体的),为了实现目标,你的计划是否清晰具体?
M代表measurable(可衡量的),实现目标的衡量工具是否可行。
A代表achievable(可实现的),思考一下,实现计划或目标的可行性有多大?
R代表realistic(相关性),你的计划和近期的大目标是否吻合?
T代表time-related(有时限的),你的计划是否有明确的截止日期?
一个合格的计划,以上五个原则缺一不可。
-3-
女人对自己的体重永远都不满意,就像那位微信昵称为“不瘦到100斤就不改名”的读者。
听她说,为了减肥,可谓是什么招式都尝试过,吃减肥药、跑步、甚至尝试过轻断食,经常饿的头晕眼花,但效果依旧不理想。
正好在写这个话题,便让她发来一份她的减肥计划。
“我的昵称就是我的计划啊,瘦到100斤就算完成。”说着又发来一个奋斗的表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这位读者的计划充其量只是目标,离合格的计划还有一些距离。
如果她要制定一套合格的减肥计划,根据SMART原则,又该如何制定?
首先,目标明确化,瘦到100斤就符合具体性的目标。
其次,目标确定后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一下计划的可行性。
如果说自己150斤,短期内瘦到100斤就显然不符合可行性的要求,要么降低目标,要么延长计划时间,而后者多半容易放弃。
至于可衡量性,对减肥者来说,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衡量器械,非常明确。
相关性便是很多朋友纠结的地方。
一个人活在当下,要经常抬头看路,别自己走歪了都不知道,有关联的目标的就是让自己走在想走的路上。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指出了不少临界知识,时间管理、复利效应、二八法则都属于此类知识,学习它们基本可以和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吻合。
而一些相对专业的知识,比如高等数学,看似很重要,却不见得人人都需要学习。
例如一个公司前台,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学点英语以便接电话的时候用得上,就符合相关性的原则,但是如果你让她去学习高数,就明显跑题了。
回到减肥,我个人认为适当减肥,以及运动锻炼都属于“临界知识”的范畴,坚持这些习惯对整个人都会起到基础性的帮助,这样,相关性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最后就是时限性的要求。
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制定计划时人为设置一个具体截止日期以防止无限期的拖延,同时,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从而获得及时性的反馈。
-4-
接下来我们说说今天第二块内容——拒绝成为“开始爱好者”!
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 描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统称为“开始爱好者”,他们很会制定计划,享受做计划时带来的兴奋感,但仅仅停留在制定计划,不愿意开始。
这不就是我嘛!
以前背单词的时候,一本单词书,刚背了10多页,看见同桌新买的单词书还有例句。哎呀这个好,我也买,然后重新开始。
坚持了几天又看到邻桌买了本带有词根词缀的单词书籍。这个更好,像偏旁部首一样记单词,举一反三,肯定记得更快。
兜兜转转,一直在原地踏步。
无独有偶,小E是我的一位读者,开学大三,也算是学弟。
聊天时跟我调侃:“每次寒暑假回去带的书都原封不动的带回来,以为自己能利用暑假来次逆袭,最终还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熬夜熬到黑眼圈结束。”
大一大二时和小E一样,每年寒暑假开始前就制定阅读计划,要求自己每周一本,同时及时整理输出读书笔记。
然而现实是,从回家到返回学校,带回去的大部分书籍都还原封不动的躺在拉杆箱里。
汲取经验教训后,现在每次回家,哪怕是寒暑假,我也只带一本书,看完后再看其他书籍。
改变不可能一簇而今,制定计划也不能眼高手低,不急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好的计划如果没有行动都只是空中楼阁,水中镜月。
而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行动也很容易陷入低水平的勤奋当中。因此,制定计划和行动一定要相辅相成。
-5-
最后,再来说一个关于计划的核心问题:执行计划时发现计划存在问题要不要及时修改?
很多朋友对smart原则并不陌生,也有部分朋友了解“开始爱好者”一词,但道理都懂,就是实践不好。
针对此问题,最近背单词倒是又给了我一点灵感。
考研班复习,每天早晨1个小时早读时间,市面上买了一本考研英语大纲词汇书,A4纸大小的书籍,翻看一下,核心词汇一共60多页。
开始时,根据考研班课程安排,计划半个月内背完,也就是说每天需要背4页,听起来并不多,开始的3天时间里也坚持了下来。
到第四天问题就出现了,新的单词记住了,背过的单词也忘得差不多。
这时候,我要不要修改我的计划?
我有些犹豫,担心自己如古典老师所言陷入“开始爱好者”的陷阱里。但是,问题已经出现,不及时修改只是在做无用功啊。
所以,我的答案是应该修改,前提是在开始阶段。
为什么要强调是在开始阶段,原因很简单,制定计划时,我们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了解计划的难度,这时候强行按照计划推进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计划执行的开始阶段我们不妨做到一手橡皮,一手铅笔。
发现问题及时修复,逐渐完善。一周后(根据计划周期合理调整)给计划“上锁”,不可以再更改,将重心全部转移到行动上去。
据此,摸索了一周后我给自己设置了3+1的模式,每三天背单词,然后再抽出1天时间复习。
以上就是我关于计划的一点思考,希望可以帮到你。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欢迎分享交流,一次相遇,共同成长。
用时间酿酒,简书签约作者,专注时间管理、大学生活文章分享。新书《丢掉玻璃心:别让坏情绪控制了你》已上市。公众号:用时间酿酒(yong shi jian niang jiu) 微博:用时间酿酒
来源:用时间酿酒
原标题:别让计划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