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文科招生比例要降到 20%”,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这一言论,瞬间在舆论场引发热议。一直以来,复旦有着 “自由而无用” 的民间校训,如今却转向 “文理医工四轮驱动” 的发展格局。这一变革不仅是学科结构的优化,更触及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人工智能、芯片医工等成为国家战略重点的时代,人文社科该如何定位?高校学科调整和综合改革的核心要点是什么?在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平衡中,高校又该如何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这一话题,从 “新工科” 的拓展到 “新文科” 的突破,从学科交叉的具体指标设定到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一场围绕 AI 时代高等教育专业重构的讨论在教育界热烈展开。同时,清华、北大、武大、人大等多所 “双一流” 高校公布的本科扩招和学科增设信息,也凸显出高校专业改革与 AI 的紧密联系。
面对这些变化,社会上观点不一。有人认为 “文科无用论” 是短视行为,担心 AI 技术的发展会让工具理性侵蚀人文精神;也有人提出文科 “精英化” 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其大量培养水平一般的文科人才,不如集中资源打造顶尖文科精英。但实际上,无论是本科扩招还是文科缩减,背后的核心趋势都是学科的交叉融合。众多专家一致认为,文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跨界,而非单纯的规模缩减。
当下,国内高校正进行着本科专业的 “一撤一增” 调整。2023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 2025 年要优化调整高校约 20% 的学科专业布点。2024 年,我国新增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 1673 个,同时撤销 1670 个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调整力度空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近 10 年新增专业近 2 万个,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成为热门增设方向;而撤销专业的数量逐年上升(仅 2019 年有所下降),2023 年撤销数量达到 1628 个,是十年前的 24 倍,设计类专业在撤销名单中居于首位。
以复旦大学为例,其按照 “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 的方针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本科招生人数中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 20%,后续文科专业存量只减不增,招生增量全部投向交叉领域。此外,复旦还计划让 AI 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实现 AI + 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将 AI 素养能力要求纳入所有学位项目。金力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科固然重要,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文科本科生的合理规模。
复旦大学的改革并非个例。多所 “双一流” 高校在本科扩招方案中,都将学科交叉、人工智能、基础学科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清华大学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依托多个学院,强化学生的 AI 通识素养;中国人民大学聚焦数字时代前沿,在 “AI+” 领域布局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武汉大学则将扩招名额向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倾斜,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人才。
然而,文科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挑战。2024 年,哈佛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 30 门课程,涉及 20 多个系,历史和文学院系受到的影响最大。在全球高校财政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一些实用性不强的文科专业成为高校裁撤的对象,文史哲及艺术类专业在全球大学专业裁撤中首当其冲。国内也不例外,在教育部推动学科调整的背景下,多个省份的高校提出提高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2024 年教育部公布的撤销专业名单中,文科专业占比较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 88 次,汉语言、英语等传统文科专业也多次上榜,部分高校甚至直接裁撤人文学院。以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浙大在其众多文科专业中,2024 年停招 20 个;中科大在 2023 - 2024 学年撤销的 6 个本科专业中,有 3 个是文科专业。这一系列现象引发了关于 “文科衰退” 的讨论。
在文科面临困境的同时,为文科辩护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认为,那些贬低文科的言论是对文科重要性的无知,建议加强各层级教育体系中的文科建设,构建理想的文科教育体系。他强调理工科的发展离不开文科提供的文化滋养和想象力,应打破文理界限,扩大通识教育范围,提升学生的文科素养。全国政协委员刘林指出,高校育人的核心价值在于思想和文化,应警惕功利主义教育观。他认为未来高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媒体人白岩松形象地比喻,理工科的发展如同汽车发动机,动力强劲,而人文学科则是汽车的方向和制动系统,两者缺一不可,学科之间必须跨界交融。
但也有观点认为,文科面临的冲击,部分原因在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罗卫东指出,文科的知识体系本身并无问题,而是现有的课程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比如民办教育中文科专业存在过剩现象,这些低水平专业需要进行压缩。他认为在 AI 时代,需要重新审视文科价值,反思文科建设的问题,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文科体系。
多数业内专家认为,文科在中国并未被边缘化,文科招生减少是对过去文科扩招与就业市场不匹配的结构优化。目前,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趋势。即使是积极推进文科优化的复旦大学,金力校长也强调会大力发展新文科,保留复旦的文科传统,同时要求文科专业做到顶尖水平。复旦大学推出的 “本科学程项目”,涵盖 “神经语言学”“数据智能与商业决策”“生物考古” 等跨学科交叉融合学程;上海交通大学也在建设新文科,计划构建文理交叉的 STEAM 课程体系。
AI 的快速发展促使高校积极探索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方向。自 2023 年《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每年都有大量专业新增和撤销。如今,AI 技术的发展更是加速了这一改革进程,“AI+” 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顶尖高校将 AI 素养设为全校必修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华东师范大学提出 AI for EDU 的综合改革目标,开设 200 余门 AI 相关课程,并建设多个 AI 研究机构,推动学科转型;清华大学为新生配备 AI 学习助手 “清小搭”,致力于培养 AI 与金融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将 AI 素养考察纳入新课标,将 AI 课程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于春水建议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在职业院校和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高端人才,并引导非人工智能专业加强 AI 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尹双凤呼吁根据国家对 “人工智能 + X” 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推动高校课程体系更新和跨学科融合。
不过,面对高校的 AI 热潮,也需要保持理性。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曾指出,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改革时,不能盲目跟风,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和自身定位。人工智能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能力开设相关专业,部分流行概念缺乏科学体系支撑,无法形成独立学科专业。这与金力校长提出的避免 “膨胀式改革”、推进 “存量改革” 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文理平衡与学科革命的关键节点,中国高校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未来高校将如何推进改革,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